返回
中华棘鳅 中华棘鳅能吃吗:02_新闻中心
中华棘鳅 中华棘鳅能吃吗:02
2023-08-272
刺鳅的营养价值

1、刺鳅肌肉含高蛋白和低脂肪,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EPA与DHA含量均较高,矿物元素含量丰富,有较佳的食用口感和较好的营养价值。

2、刺鳅科,刺鳅属。俗称:倒鳅,钢鳅,刀鳅,石锥。英文名:Spiny eel 。 体细长,前端稍侧扁,**以后扁薄。头长而尖。

3、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

4、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

扩展资料:

中华棘鳅的营养价值

1、含有18种氨基酸、17种脂肪酸、9种矿物元素。肌肉鲜样中,蛋白质含量为17.72%、21.42%;脂肪含量为1.63%、2.66%;氨基酸总量为17.47%、21.25%;鲜味氨基酸总量为7.14%、8.76%;

2、EPA与DHA总量为4.17%、7.92%;人体必需脂肪酸总量为9.53%、9.65%;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2.52、66.28;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色氨酸。有补肾、补虚、养颜的功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棘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棘鳅

刀鳅是**二级保护动物吗

刀鳅不是**二级保护动物。刀鳅鱼(即中华刺鳅)又称钢鳅、刀鳅、石锥,是一种淡水鱼,分布于**南方及淮河、京杭运河南四湖等流域,体型细而长,背上有倒刺,嘴巴又尖又细。

刀鳅鱼主要分布于我国各平原省区,南起广西,北至河北,东至**。相比于大刺鳅(Mastacemleluearmatus)而言,中华刺鳅个体较小,但其肌肉的营养成分在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和组成、鲜味氨基酸总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等方面优于大刺鳅,具有更佳的食用口感和更高的营养价值,不少地区已经作为小型经济鱼类进行开发利用。

这种是什么鱼

这是中华棘鳅

中华棘鳅(学名:Sinobdella sinensis)是刺鳅科鱼类,是刺鳅属中唯一的物种,分布于**和越南的亚热带地区。体细长而呈圆柱状,头部膨大,颊部隆起。吻短而扁平;口开于吻端,斜裂;上下颌均具齿。眼甚小,隐于皮下。鳃裂在腹侧,左右鳃膜愈合。没有胸鳍与腹鳍;背鳍与臀鳍也都退化成皮褶,而与尾鳍相连。体**无鳞片,富黏液;侧线完全,沿体侧**直走。体背为黄褐色,腹部颜色较淡,全身有不规则黑斑纹。

栖所生态

棘鳅**南北流域,分布广泛,又称为刀鳅,贪吃,垂钓时极易上钩。本种原系台北、是各地各沟渠、池沼间非常普遍的小鱼。

中华刺鳅可以吃吗.

中华刺鳅可以吃。

刺鳅肌肉含高蛋白和低脂肪,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EPA与DHA含量均较高,矿物元素含量丰富,有较佳的食用口感和较好的营养价值。

其栖息于砾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于石缝或洞穴中,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植物为食。此鱼性情温驯,属于杂食性鱼类,以底栖动物、虾类和附着硅藻为食,习惯栖息于干净而有石头的溪流中,经常藏匿在石缝或洞穴中,喜欢成双结队觅食。

扩展资料:

中华刺鳅体细长,前部稍侧扁,尾部扁薄。头长而尖,前端有1尖长的吻突。口下位,口裂浅,几成三角形,口角止于后鼻孔下方。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带;眼位于头的前部,被皮膜所覆盖。眼下斜前方有1尖端向后的小刺,埋于皮内。

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3枚短棘。体鳞甚细,侧线完全。背鳍基长,前部由35枚左右游离的短棘组成;臀鳍具棘2枚,第三鳍棘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的鳍条部相对,基部均极长,且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圆,无腹鳍,尾鳍长圆形。

体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部灰**;头背正中多有1条黑色纵带;头侧由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也有1条黑色纵带,向后常断裂为1纵行黑色斑点,沿背鳍基底伸达尾鳍基底;体侧有淡色斑点,从而呈现黑色网纹或波状纵条纹;大形个体的斑纹不清。胸鳍黄白色,其它各鳍灰黑色,有淡色斑点,鳍缘有1灰白边。

参考资料来源:四川农村信息网-大刺鳅

这是什么鱼,背部(头后背部一直到尾部有小齿)

如图  ,   中华刺鳅       学名 

刺鳅科     Mastacembelidae      中华刺鳅属      Sinobdella      鱼类

下图为     中华刺鳅    Sinobdella sinensis    ,俗称   中华棘鳅、猪母锯、带刀鱼

身体略侧扁,极延长似鳗鱼状。头小而往吻端略呈尖三角状。吻稍长,口中大,末端可达眼睛直前,上唇延长而略往下垂。背鳍前部之硬棘部起於胸鳍後缘直上方,各棘均短而分离。背鳍、臀鳍与尾鳍完全相连而不可分;无腹鳍,胸鳍略小。身体被有极细小之鳞片;体侧约有40个宽而略相连的宽横带,横带**部为较深褐色之横纹,横带与横带之间为淡白色之极窄间隔。体背部和背鳍软条基部为略规则之六角龟纹,背鳍软条部上半部和尾鳍均满布白色圆形斑。

分布于***地区淡水流域,各沟渠、池沼间尚称普遍的小鱼,但是近年来已极罕见。

中华棘鳅

中华刺鳅(学名:Sinobdella sinensis)是刺鳅科鱼类,是刺鳅属中唯一的物种,分布于**和越南的亚热带地区。中文学名:中华棘鳅拉丁学名:Ocosia fasciata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纲:鱼纲亚纲:硬骨鱼纲目:鲤形目 Scorpaeniformes亚目:鲤亚目 Scorpaenoidei科:鲤科 Scorpaenidae属:线鲉属 Ocosia种:中华棘鳅分布区域:**和越南的亚热带地区

QQ空间
QQ
新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