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正迎来史无前例的牛市?A股将成为全球最牛资本市场?

内容摘要2025年05月22日 21:16:01“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868篇原创文章”近期同朋友的一次简单对话,让所长忽然意识到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国运,也正是想明白了这个问题,让所长对咱们国家的发展前景更加笃定了。这里所长要恭喜所有同学,有机会见证

2025年05月22日 21:16:01

“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868篇原创文章”

近期同朋友的一次简单对话,让所长忽然意识到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国运,也正是想明白了这个问题,让所长对咱们国家的发展前景更加笃定了。这里所长要恭喜所有同学,有机会见证一个东方大国的冉冉升起,有机会目睹咱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重要的是未来有机会参与可能是全球最牛的资本市场。

而这绝不是所长盲目乐观,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讲看。

特殊的一代

这天,所长和朋友在湖南浏阳(一个四五线小城市)打车,累计三公里多花费10多元,当时所长就有点纳闷,下意识问了一句起步价多少?得知起步价是五元后,所长更纳闷了,怎么三公里会花掉10几元呢?

经所长一说,朋友A也开始附和,对哦,怎么这么贵呢?不应该呀。

另一个朋友B就笑着感慨道,80后、90后整体还是好,即便现在日子好了,但还保留了很多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其实几元钱这种小钱以你们的收入不应该会注意到。朋友B继续道,我有个侄子,05后,对钱就真是一点没有概念,出门必打车,看中的东西直接买,根本不会过问价格,如果今天是他打车,可能直接付了钱根本不会在意这些细节,其实他们家也不是特别富裕,但这就是他的消费习惯。

然后朋友A和所长都相继附和,自己00后、10后的侄子、侄女和周边的一些朋友子女的情况大差不差。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老话,富不过三代。西方有一本书叫《消失的亿万富翁》,讲的也正是中国的这句老话,《消失的亿万富翁》统计了1982年“福布斯400富豪”排行榜上的家庭,在今天能够进入10亿美元俱乐部名单的比例不到10%。如果往上追溯如今美国的10亿美元富翁1900年代的境况,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祖辈是那个年代的富豪。

这些老牌富豪的后代往往花钱大手大脚,投资技术又不怎么样,因此家族财富很难被传承下来。

阶级从上往下往往会花三代,同理,阶级由下往上也往往会花三代。

近期有一部大热的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讲的便是三代人努力向上托举的故事。女主角一家出身贫苦,第三代的女儿经过祖辈的艰辛奋斗终于能够出国留学,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外婆在海里游,妈妈在地上跑,我才能在天上飞。”

从长期来看,高地位家庭会往下堕,低地位家庭会往上抬,这一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在社会学中叫做“回归均值”,在《道德经》中叫“反者道之动”,在资本市场上叫“万事万物皆周期”。

仔细想想,所长之所以能有现在,其实也是三代人的托举。第一代是农民,物质贫乏没有文化,不过他们的艰辛劳动还是给母亲那辈创造出了一丢丢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能够让母亲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离开农村在大城市站稳脚跟,虽然日子整体还是过得苦巴巴,文化程度也并不是特别高(中专),但好歹算是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正是有母亲打下的基础,所长才能衣食无忧地在城里接受教育,从而获得家族最高学位,然后迈上母亲这辈达不到的另一个台阶。

所长的剧本其实也是目前绝大多数80、90后的剧本,虽然大家的具体情况有所差别,但大差不差的是,大家都属于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一代,算是亲眼见证了物质从匮乏到丰裕的剧变。

所长就对小时候的生活印象深刻,记得小时候是如何同两代人挤在一间小破屋子里,爷爷是如何拿着全家辛辛苦苦攒下的一口袋钱去买一个稍微大点的房子,父母亲又是如何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点点省吃俭用攒下钱来买房买车。

我们这代人虽然有父辈用勤劳打下的物质基础,无需为生存担忧,但成长过程中又目睹了父辈的奋斗历程,知道钱的来之不易,因此有了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价值观烙印,同时也很好地传承了前两代人的勤俭节约……

这种经历说实话是很独特的,造就了这代人独特的行事作风。

往上一两代,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时期,因此对风险的容忍度极低,所以会非常保守。是不是老一辈最喜欢的就是让子女在体制内端铁饭碗?除了铁饭碗,在他们眼中都不属于正经工作,当初所长从医院离职时母亲一气之下还将所长拉黑了。

再往下的一两代,可能就如前文提到的侄子侄女们了,都是蜜罐子泡大的,对金钱的认知不足,消费会更为大手大脚甚至会超前消费,勤勉程度相对也较差,遇到问题也更容易产生逃避心理,整体而言,可能依赖心会更较强。

国运的本质

所长讲这些是为了说明什么呢?这同国运有什么关系呢?

嗯,当然大大地有关系,所谓的国运,其实就是这个国家背后那一群正当壮年的人的共运。

而一群人的共运,又和群体的性格脱不了关系。正如所长此前文章中所讲,造就了一个个不同消费趋势的本质,就是主导消费的人群在发生变化,一切的社会现象最终都会落实到人上。

此前所长听过李录有一个说法,不同的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个创新密集性爆发的阶段。

英国在瓦特蒸汽机发明半个世纪后的1820-1860年出现了几波密集的创新热潮;德国在1871年统一之后二十年(即1890-1910年)前后出现了空前的科学、技术、工业密集创新阶段;美国一次是在内战之后二十年(1880-1910年),一次是在二战之后的1940-1960年,两次出现连续几十年的轮番创新,涌现出一大批人敢想敢干的人。

按照李录的话说,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出现过这样的井喷时代,这期间,重要的发明创造、伟大的公司都会密集出现。

关于为什么会如此李录解释了,但当时没讲得很明白,所长也就不是很明白,后面等所长有了上述一番想法后,瞬间就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那些密集创新的时期,同所长前文提到的中国现如今80、90后这一代人的状况息息相关。

当生存压力大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全都会集中在生存上,没有什么精力去创新,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不敢出半点错。

当生活太富足时,我们又会变得懒惰,成天琢磨的就是如何吃喝玩乐,也很难有心情去打拼去创造。所长此前去日本旅游时就常在心里吐槽,日本人也太懒了吧,很多商店要10点、11点才开门,关门又超级早,8、9点往往一条街就黑了,看到一个牙科医生的广告,人家只1、3、5开门,开门时间还巨短,下午四点就收班。朋友去欧洲留学也吐槽那边的人懒,其实是国家富到一定程度不差钱了,没必要那么累。

只有当一个人既没有生存压力,但对当下的生活并不知足有一定危机感时,才有可能很好地打拼、创造,从而迸发出相当强大的创造力。李录此前讲到的那几个国家几十年的创新高峰或许正是源于此。

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实力强劲与否,最本质的因素其实就是创新,毕竟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这点所长在之前很多文章中都讲过,这里不再叙述了。

美国之所以可以有好几轮的密集创新,可能和它是一个殖民国家有关,如此,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的“奋斗血液”,现如今不少企业的实际掌舵者和决策层其实都是移民后裔。

美国互联网巨头Google的现任 CEO 桑达尔・皮查伊就是印度裔,2015年上任,至今仍然是Google实际领导者。

微软、IBM、Adobe的现任CEO都是印度裔。

英伟达、超威半导体、英特尔、博通国际四大芯片巨头的现任CEO都是咱们中国人……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知道所长想说的什么了。是的,现如今的中国正处于有着 不满足于现状,不恐惧于风险 最佳心理状态的80、90后接棒时代,接下来,我们必将看到越来越多属于中国的原发性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一轮又一轮高速增长,现在其实已经有这个苗头了。

看看越来越多国内企业研发的first/best in class创新药,越来越多跨国大药企来中国寻求合作,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新发明,越来越多国际领先的AI、人形机器人现象级创新……

同美国有些类似的是,中国虽不是移民国家,但它的创新浪潮应当也是有几波接替的,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相比欧洲日韩这些地方小、人口少的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实在太大了,大就意味着发展不均。所长虽然笼统地将80、90后说成是拥有最佳创新力的一代,但其实很多地方的80、90后其实和所长的父母辈甚至爷爷奶奶还处在一个水平,而很多地方的00后、10后可能是所长这样的80、90后的水平。

所以,我们的创新大爆发可持续性应当会更强,正如现如今很多企业在下沉市场挖掘红利一样,我们的代际创新力也会更具备可持续性。如果说此前的发达国家创新爆发期像 单浪型 海啸,咱们的创新浪潮就更像 阶梯式 涌流。

写在最后

回到最初的国运之问,其实答案已然清晰。所谓国运,就是当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恰好处于 既懂奋斗滋味,又怀创新野心 的黄金状态时所爆发的集体势能。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美国的进步主义时期、德国的威廉时代,莫不是如此。当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与国家的发展阶段形成完美共振,就会催生改变世界的力量。

今天的中国正有“阶梯式”的几代人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他们是承苦继甜的过渡代,左手握着父辈传递的奋斗密码,右手拿着时代馈赠的创新钥匙,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时期的尾声,又置身于科技革命的潮头,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让他们既不会因恐惧退回保守,也不会因富足陷入懈怠。

有这样阶梯式的几代人托举,你说咱们中国能不强么?能不走国运么?

如果大家也对所长看的企业、行业专家交流纪要感兴趣,可以加入《价值宝库》查看。《价值宝库》是所长团队精心打造的投研资料库,每天会上传100+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手调研纪要,此外还有各种研报、突发/热门事件分析、宏观政策及市场解读等内容。总之,只要是对咱们有用的,所长能找到的,都会上传到里面。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