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用两天找到30年前小朋友,算法寻人更高效

内容摘要  3月4日下午两点半,正在单位收拾办公桌的记者小黄抬头一看,大吃一惊,30年前她曾写信的对象——董浩叔叔突然出现在眼前。董浩叔叔来武汉找“小黄同学”了。这段跨越30年的偶像与粉丝的重逢,是一场充满温情的重逢,表达了对纯真年代的致敬,也是一

  3月4日下午两点半,正在单位收拾办公桌的记者小黄抬头一看,大吃一惊,30年前她曾写信的对象——董浩叔叔突然出现在眼前。董浩叔叔来武汉找“小黄同学”了。

  这段跨越30年的偶像与粉丝的重逢,是一场充满温情的重逢,表达了对纯真年代的致敬,也是一场充满科技感的重逢。2月16日,知名主持人董浩在抖音发布了一则寻人视频,寻找30年前曾给他写过信的来自武汉的“小黄同学”。仅仅两天之后,2月18日,“小黄同学”便在董浩的抖音评论区留言:“董浩叔叔,我来认领了,没想到这封信您保留了30年。”

  换句话说,茫茫人海,董浩只用了短短两天的时间就找到了30年前的粉丝。相比传统寻人模式动辄需要好几个月甚至数年的等待,这次董浩寻人的效率提升可谓是呈现几何级飞跃。这是一次算法寻人的成功实践,凸显了算法技术在提高寻人效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表明被赋予“向善”价值观的算法成为修复社会关系的“粘合剂”。

  在没有互联网的过去,寻人是一项成本高昂的行动,主要依赖传统媒体和人际网络,只能“广撒网”,登报或在电线杆上张贴寻人启事,无法做到“精准定位”,寻人的效率比较低。比如,董浩在30年前收到“郴州小邓同学”的来信后,虽然当时曾给“小邓同学”回信,并刊登在报纸上,但由于种种原因,可惜“小邓同学”未能及时收到董浩的回信。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